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学院“70周年校庆——‘言文行远’主题学术论坛”系列讲座之二十一讲顺利举办

日期:2021年12月02日 来源: 作者:杨惠慧

11月27日上午,“70周年校庆——‘言文行远’主题学术论坛”系列讲座第二十一讲在文综楼1102教室顺利举办。此次讲座由广西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吴大顺教授担任主讲人,新普京集团娱乐网官方网站学院李惠玲教授主持。学院古代文学、古典文献学专业老师、研究生和部分本科生等近50人到场聆听。


     

讲座现场


吴大顺教授整场讲座以《虞美人》词调在唐宋时期的流变为题,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是探讨词的声情与调情的问题;二是梳理《虞美人》这个词调从晚唐五代到南宋这段时间的创作情况,以及该词调在形式、风格上的流变情况;三是结合虞美人词调的流变,探讨声情与调情,并且得出自己的一些结论与反思。


     

吴大顺老师


吴大顺教授首先指出词调从音节上说有长短急慢之别,从声情上说有哀乐刚柔之别,从时代上说有新声旧曲之别,不同词调适应于不同情感的表达,因此作词时要根据不同情感的表达选择不同风格的词调。吴大顺教授围绕这一观点,从雄词与艳曲、婉约派和豪放派四个方面进行举例说明,表明了择调首先重在择声情,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表达文情词意。

之后吴大顺教授指出了《虞美人》词调流变的四个阶段,此外吴教授还另辟蹊径,从一个新颖的角度指出,《虞美人》词调从中晚唐起,除美人虞姬外,还与虞美人草有关联。吴大顺老师还指出词的传播方式存在三个历史阶段,这三个阶段词的传播方式分别为以口头演唱为主进行传播、口头传播与文本传播并行发展、以文本为主进行传播。

在互动环节,有同学问道,《敦煌词》是由曲调向词调过渡的文本形态,它是否与《虞美人》文本化的过程一致。吴大顺教授表示,判断它是否一致,可以从它与唐代曲子词的联系、它与后来文人词形式上的一些区别来进行判别。在这里,《敦煌词》文本形态的过渡过程确实与《虞美人》文本化的过程一致。


     

学生提问


最后,学院李惠玲教授对本场讲座进行了总结,她指出在听完这场讲座后,收获颇丰,她建议学生可以思考与本场讲座类似的题目。在写论文的过程中,首先梳理文献寻找切入点,然后扎扎实实整理、归纳、提炼文献,旁征博引,拓展延伸,就可以写出一篇不错的文章。这场讲座不仅可以使学生收获到一些古代文学的知识,对学生进行学术论文的写作也起到了一定的启示作用。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