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1月6日上午,学院“言文行远”学术讲座广西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中心系列讲座第二十一讲在文综楼1102顺利举办,昆明理工大学巴胜超教授为我院师生带来了题为“人类视域下民间文学类非遗影像记录的四重门”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学院杨荔斌副教授担任主持,学院部分教师及研究生、本科生到场聆听。
讲座现场
在此次讲座中,巴胜超教授紧扣主题同大家讲授了如何对非遗影像进行记录的问题。首先,巴胜超教授就一重门的识别非遗提出了三个辨析,即:民间文学类非遗影像记录,拍摄传传承项目还是传承人?多域共享同一非遗项目,以什么为核心?民间文学类非遗影像记录的核心是什么?针对这三个辨析,巴胜超教授分别通过三个案例来进行回答——在“阿诗玛”这一非遗民间故事中,缺乏基本的口述史记录,普遍存在“有传承人,无传承人口述史”的情况;非遗影像的特记录核心是:综合的、多元的、动态的,因此应以多地域为核心;通过《阿诗玛》和《刘三姐》的对比,巴教授以为在民间文学类非遗影像的记录应以遗产价值为核心。其次,在二重门为谁而拍这一论题中,巴教授表示,拍摄的内在动机会影响创作内容。其中,为兴趣而拍,是最纯正的原因。进而,巴教授通过展示中国史诗影像志中仫佬族祭祀团在节日开始前的祭祀活动、浙江与文学项目相关的非遗项目、抢救性记录工程、非遗传承人记录之滇等四个具体的影相案例来表示为不同的人拍,呈现的效果就会不同这一特点。巴教授希望,拍摄要为未来而拍,对历史负责,对自己负责。接着,在三重门拍摄制作这一论题中,巴教授讲解了拍摄影相志的制作及流程,并通过云南的非遗文化——瓦猫,这一视频展示了拍摄要做的前期、中期、后期的准备工作。最后,在四重门放映交流这一环节,巴教授着重区别了影像圈和影视圈。此外,巴教授还期望更多的年轻朋友关注阿诗玛,关注民间文学,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拍摄制作影像作品。
巴胜超教授发言
合影留念
在讨论环节,针对老师和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巴胜超教授做出了耐心细致的解答。杨荔斌副教授感谢了巴胜超教授的演讲为非遗影像记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新颖的思路以及启示性的思考,讲座在师生们热烈的掌声中结束。(审核:杨荔斌 编辑:谭俏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