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日记一则
2017年2月20日 星期一 阴天
今天是开学第一天,第一节课是古代汉语课。古代汉语老师叫汪业全,一位神采奕奕的中年儒士,操着一口夹带着湖南方言的“混血”普通话,这倒也不是什么坏事,当老师在三尺讲台上陶醉忘我地传递知识的时候,反而隐约呈现一种毛主席在“开国大典”时的那种大家风范,增添了一种独特的与众不同的古代魅力。
今天共连续上了三节古代汉语课,现将笔记整理如下:
第一课(也是开学第一课),按照大多数老师的教学套路,必将先唠一下嗑,总结一下上学期的情况,并告知这学期的教学进度与要求,这不仅达到了把听课者从漫长的假期生活中打散的学习思维凝聚起来的目的,也理所当然地达到了提醒听课者安排学习计划,做好学习准备的效用。汪老师也不例外。
他点明表扬了上学期期末考得好的同学,这种“实名制”在大学里是很少有的,可见汪老是一位富有人文情怀的老师,在这里我不多提这点,而要详细记录他的教学要求。
汪老是一位有着严格课堂要求的老师,他要求学生在课堂中踏踏实实,认真听讲并讨论,掌握相应知识,而不是靠临近期末才熬夜猛攻,获得一个华而不实的成绩。为了将这一教学理念付诸到实际行动中,汪老做出了特有的教学要求:加大平时成绩比重,由一般的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三七开变化到平时成绩占百分之五十五、期末成绩占百分之四十五的分数计算方法。这样一来就“害惨”了很多人,我也不例外,这才切实体验到了江湖中一直流传的“四大名补”的厉害。“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这是李白写的关于饮酒的名句,我不饮酒,所以在这里我想把“饮”字改成“挂科”二字。
当今大学教育确实是存在问题的,按照这样的情形发展下去,“每年有这么多本科、专科大学生投身教育事业,不知道要毒害多少人”,前天和父亲打电话我这样说过。计算一下,大学本专科真正学习知识的时间只有三年,甚而两年,像文学这种“经天纬地”的学科,用几年时间去识记“古今中外”,知识储备量是远远不够的。而如今我的高中生活宛如昨日,语文老师的音容相貌还能清晰浮现,当此刻专攻文学,接近成为当年我的语文老师的同行的时候,他们却依旧还是我知识的“老师”(我的知识储备量大半还是他们教给我的),几年之后,倘若有幸站上讲台的时候,我却还是和我的学生一样的学生,甚而我是他们的学生。虽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但我是专攻,这是很尴尬的。
突然想起高中背过的韩愈《师说》里的名句,在此顺便摘录:“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志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第二节课讲了动词的特殊用法,分为使动、意动、为动、对动、予动。
第一,使动动词指主语使宾语怎么样;或主语使宾语发出某种行为,或主语使宾语具备某种性状,或主语使宾语成为某人某物。动作承担者是宾语。例如:武丁朝诸侯,有天下(《孟子·公孙丑上》)。朝诸侯:使诸侯朝见(他自己)。普通及物动词转为使动动词。
第二,意动动词指主语认为宾语是什么或怎么样;或主语认为宾语是某人某物,或主语认为宾语具有某种性状。例如:登东山而小鲁,等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小鲁 、小天下:认为鲁国小、认为天下下。形容词转为意动动词。
在此有一个比较,使动是指客观变化,而意动则指主观认识。
第三,为动指主语为宾语发出某种行为。例如:等死,死国,可乎(《史记·陈涉世家》)?死国:为(为了)国(而)死。表目的。
第四,对动指主语对宾语怎么样;或主语对宾语发出某种行为,或主语对宾语呈现出某种状态。例如:(项伯)素善留侯张良(《史记·项羽本纪》)。善留侯张良:对(与、跟、和)留侯张良友善。
第五,予动指主语给予宾语某种事物,并让其发出与该事物直接相关的动作。例如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史记·殖货列传》)。冠带衣履天下:给下人冠带衣履穿。
第三节课讲了司马迁《史记•绛侯周勃世家》里的片段(课本第126页,题为“文帝之后六年”),讲述了汉文帝时,匈奴入侵,以刘礼屯兵霸上,徐厉屯兵棘门,周亚夫屯兵细柳,以备胡。文帝亲自劳军,到霸上、棘门军,皆直驰而入;到细柳军,周亚夫军容整饬,以军礼相见。文帝感慨地称赞周亚夫:“此真将军矣!乡者霸上、棘门如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的故事,后因此代称“棘门军”为纪律松弛的军队。“细柳营”则反之。
昨天没写完,今天接着写。
昨天上午还上了两节“文艺心理学”课,这是这个学期新开的课程,教学老师为翟鹏玉,容光焕发,额头像阳光照着的湖水,闯入眼帘,便使人过目难忘,让人初见就觉得是一个脑子里装满智慧的人,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老师。
他喜欢调侃青年男女,“小帅哥”、“小美女”是他的口头禅,有意思的是他讲解知识点时衍生出的道理,使听者迷糊灌顶,余音绕梁。
翟老有一个要求,便是上课要记笔记,期末要上交上课笔记检查,不记笔记者期考不及格。他意味深长地说到,当今中文系就业率是越来越低,这与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是有关的。什么是中国文学?他说,“经天纬地”才叫做文,文学是一门包罗万象的学科,囊括“文史哲” 才是真正的中文,学生知识储备往往单一,不会“张冠李戴”、“指鹿为马”(这里指不会旁征引博的意思),例如要学生以《关鸠》写一篇六千字的文章,很多人是写不出的,这还有缺乏条理的原因,他主张记笔记要分点记述,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在学习当中不应该把政治、历史等各层面知识抛开。
第一节课老师介绍了什么是“文艺心理学”。
“文艺心理学”是学习文学的一个很好的工具。翟老说,当今中文系的学生都偏重感性思维,而理论思维却很缺乏,理论思维是很重要的。“文艺心理学”就是用心理学的方法解释文学。“文艺心理学”等同于“美学”,是一门大学问,涵括文、史、哲,学习这门课有一定的困难。
第二节课讲了“导论”。文艺心理学是文学理论研究形态之一,是研究文艺的创造和欣赏心理的学科。本课程将根据文学艺术活动的过程,从作家开始对文艺心理进行系统的描述,分别从体验、创作、作品以及接受的心理来讲解,并从中西方文艺心理学思想的比较对文艺心理学思想进行研究和重视。
“体验”是指把作者创作的灵感接过来,例如要想体会郭沫若《女神》,就要进入一种郭沫若创作《女神》时的那种癫狂状态,“啊,我的我要爆了”!
“创作”是把灵感纸质化的过程,是通过语言安放心的过程。老师建议,把老子《道德经》读一遍,甚至背下来,中国后世所有思想涵盖在内,由此衍生。
翟老认为,东西方文明都以意识为中心,是一种“唯心”,这也是文艺心理学的特质。
最后点了中西方文艺心理学的发展。西方文艺心理学的发展有柏拉图“迷狂说”、亚里士多德“净化说”(指文学能净化人心灵与世界)、德国学者立普斯德“移情说”等。
下午上了两节语言学概论,也是新开课程,教学老师为吴小奕,一位端庄秀气的女士,一头齐耳的短发,增添了无数的亲和力。老师简历很有意思,本科学习英语,后才转入中文,精通多门语言。突然想到莫言先生在“北师大”就职演讲时的话:学贯中西,精通多门外语,方可称职为教授。忽然想到还未攻克的英语四级,这关不知如何通过,此刻想起王昌龄“孤城遥望玉门关,不破楼兰终不还”诗句,一种凄凉感油然而生,悲乎哉?悲矣!
学习一门语言,要掌握语法、语音、词汇、语义。
下午困顿,在课堂中睡着了,记得的点不多,错过了精彩言论也未可知,关于语言学概论的记述就到此为止,不再多提了罢。
夹杂了很多废话,今日就到此为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