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校庆

当前位置: 首页 > 七十校庆 > 七十校庆 > 正文

【70周年校庆·吾爱吾师】朝经暮史勤为本,桃李成蹊铸人才——访学院李忠敏老师

日期:2022年07月01日 来源:学院 作者:李廷婷

岁月之羽掠过时间的河,拂过一片浩瀚星海。外国文学是心有灵犀的双向选择,她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只为聆听理想的声音。心怀敬畏与悲悯,将教书视为寻道,以育人铸魂为己任,在教学与科研之路上孜孜以求。就是外国文学教研室李忠敏老师。

李忠敏老师


求学问道觅良师,业精于勤悟真知

李忠敏老师硕士和博士读的都是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谈起自己与外国文学的缘分,她认为,这一方面得益于好老师的引导,另一方面也是基于自身天性和兴趣的选择,提到她求学期间遇到的好老师,李老师言语之间充满感恩。

本科期间,她从缑广飞老师的外国文学课堂上以及自己在课后大量阅读名著的过程中,充分领略了外国文学的魅力,作家们孱弱之躯中蕴藏的生命激情与写作冲动,他们在不可逆的人生中不断寻索自己使命的冲动,深深吸引了她,而西方文学中所蕴含的个体意识、自由平等、爱与拯救的精神也使她混沌一团的自我开始清晰可辨起来。2001年,李忠敏老师进入河南大学攻读硕士,真正进入对外国文学的研究,就读期间,她师从国内圣经文学研究专家梁工教授,梁教授严谨勤奋的治学方式,视学术为生命的专注态度,不仅使她度过充实而有收获的三年岁月,也使她体验到置身象牙塔、纯粹追求知识智慧的乐趣。

硕士毕业后,李忠敏老师进入广西民族学院(现今新普京集团娱乐网官方网站)学院工作,当时的学院像一个大家庭,整体氛围团结、上进、和谐,有一群热情、有趣、个性鲜明的教师,她很快便适应了这里的环境,工作上也渐入佳境,刚步入教学岗位即获得学校第四届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技能大赛文科组三等奖。

2008年,为了汲取更富足的学养,提升业务能力,李忠敏老师决定考博深造,她对南开大学有着天然的好感,那里有外国文学界的大师朱维之先生、俄国文学研究专家王志耕先生、希伯来文化与文学研究专家王立新先生、鲁迅研究专家李新宇先生……“到那里就好似找到了我求学问道的源头”,李老师说,由此,她考入南开大学进行更精而专的学术研究。读博期间,导师王志耕先生的为人与治学对她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王志耕先生抱持的知识分子的责任感,他所流露出的谦卑而尊严的精神气场、洞察世事而不失关怀的人生态度、堂吉诃德式的存在勇气,潜移默化地成为她为人处世的信念。在做学问上,王老师强调要尽可能做有意义的研究,善于“从既有经典中发掘对建构当代普世文化、提升人类精神品格更为有益的内容”,“在技术与理论层面的研究中获得思想的深度”,文学研究者应秉持长夜守更人的操守,这些也形成了她对学术的敬畏态度。


脚踏实地辟新地,以行践知终有成

在做学问上,李忠敏老师精耕细作、持之以恒,十余年间,她主持完成两项省部级项目,主持在研国家级社科基金项目卡夫卡与20世纪南非文学的现代主义转型”。她对卡夫卡的研究逐渐摸索出了自己的进路,其专著宗教文化视域中的卡夫卡诗学》打破习见,呈现了卡夫卡灰暗底色上的光亮的一面。

问及为何选择研究卡夫卡,李忠敏老师兴致盎然,她说,与其他作家相比,阅读卡夫卡要困难得多,他那繁复的日常细节与极其高超的寓言式写作需要读者付出更多的耐心、进行反复细致的咂摸,可谓常读常新。卡夫卡是与众不同的,他不做给人开药方的医生、授人以理的导师,也不愿随意评判他人,在他身上,教义伦理成为看得见的、有力量的品行,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写作上,他都显示出了超逾常人的纯粹、耐性和勇气,正是这些让她心向往之,使她对卡夫卡产生了持续钻研的兴趣。在主持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如一些稀有的文献资料短缺,需要咨询与项目相关领域内的专家,报账业务不熟练等,李老师表示,在这种情况下,学院会积极提供帮助。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外国文学学科建设和教学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但与此同时,外国文学教学仍然面临着一些困境,如面对信息技术时代人文精神逐渐失落,大学生群体名著阅读量迅速下滑的趋势,如何改进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何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学有所获,并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如何拓展文学课实践模式,用现代信息技术赋能文科教育,培养学生的跨领域知识融通能力和实践能力,使之成为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这些问题和困境是李忠敏老师和同教外国文学的蔡勇庆老师一直持续思考的问题,也是最终促使他们开展名著改编微电影教学实践的原因。

将微电影与外国文学教学相结合,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第二课堂,激发学生的自主性以及创新能力。学生成立小组进行探究式学习与团队合作,自主研读名著、改编剧本、撰写文学评论、摄制微电影;学院举办外国文学微电影大赛,以赛促学产优;借助优酷、哔哩哔哩站等视频网站展示学生的成果,使优秀的微电影作品与宝贵的实践经验得以保存与传承;学生经营外国文学微电影研学平台微信公众号,推广自己的作品、交流经验等。通过这些探索与实践,不但实现了以教师为主体的第一课堂与以学生为主体的第二课堂全员、全过程、全方面的融合,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基于名著阅读的审美能力、基于名著改编的写作能力、基于新媒体技术的创新实践能力以及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团队协作能力,从而实现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现代素质的培养

2015年至今,学院已组织举办七届外国文学名著改编微电影大赛,参与的学生累计有3000余人,创作了300多部微电影,是我校具有影响力的教改特色品牌之一。同时,李忠敏老师协同蔡勇庆老师将课程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进行结合,在微电影实践中孵化创新创业项目,迄今,他们指导学生获得多项大创项目,如“外国文学微电影工作室”(国家级,已结题)、“外国文学微电影研学平台”(自治区级,已结题)、“‘文体实验’微电影工作室”(自治区级,在研)、“外国文学微剧工作室”(国家级,在研)。


春风化雨育桃李,以文为心扶栋梁

“初见老师是在一堂西方文学课上,寥寥课时,却让我感受到西方文学的魅力。刚开始是被老师课上讲述的作品情节所吸引,后来渐渐发觉老师身上带着一股平静的力量,端庄地站在三尺讲台,……老师传递的不仅是文学知识,而是一种不急不躁的人生态度,更是一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气质。”(2018级韦瑛华)“李老师的课总会引发我的很多思考,总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与灵魂对话,这让我对外国文学的兴趣和热情愈来愈浓厚。”(2017级黄云霞)“在老师的课上,我总能看到她对文学的热诚、对文学的信念、对文学的认真与谦逊。在深夜中我曾无数次怀疑文学的意义,但又在无数次与老师的对话之中,重燃起对文学的信心,使这漫漫长夜还留存着希望的火光。”(2019级研究生李满)……提起李忠敏老师的课,同学们的喜欢与赞誉溢于言表,而这与她本人对文学的虔敬热忱以及她对教书育人工作的耐心细致是分不开的。

李老师在授课时,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品格、独立思考能力、深度阅读与写作的能力,并启发学生建立比较视野。由于学生对文学与文化较为陌生,没有什么直观的印象,如果单靠教师的讲解,效果不会太好,因此,在日常备课的过程中,她主要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方面去考虑,将内容覆盖到基础知识、文学内涵、人文精神、文化互观、延伸思考等多个方面。外国文学是异质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文学,内容包括世界文学发展历史的基本线索和主要作家作品,涉及近二十个主要国家和地区、两千余年的思想演变、历史发展及文学思潮变迁,考虑到中西方语言、文化价值观的差异以及学生相对较为薄弱的基础,为了使学生提起对外国文学的兴趣,除了传统的讲授法之外,李老师还会结合师生讨论、学生主题发言、外国文化纪录片播放、名著改编微电影实践等多样有趣的形式,深受同学们的喜爱。

李老师经常鼓励学生多读文学经典,她说:文学经典从不轻易地满足人们的阅读快感,使人在迷惘时迅速找到答案,相反,它将问题开掘到更深更广的领域,它设置迷障,隐去谜底,让追寻本身成为答案的一种可能,让人在追寻的道路上发现自己也成了问题抑或答案的一部分。文学经典是作家们以消耗生命为赎价所馈赠的烛照人心的光亮,阅读与研究它,就像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充满未知的旅行,沉入其中才会甘之若饴。”她希望自己的文学课能够在学生心中播下一颗柔韧求索的种子,让他们可以直面和抵御生活中的未知。

在采访的最后,李老师献上了最真挚的祝福:“希望民大和学院发展得越来越好,建立优秀和谐、爱岗敬业的教师团队,让教师心安于此,让学生回想起它时充满自豪、温暖和喜悦。

李忠敏老师满怀一腔热情,在外国文学的广阔世界里坚持深耕广耘。她以宽容作舟,关爱为径,以谦和的态度踏实的作风将渊博学识作了指引学生前进道路灯塔,照亮一片通往外国文学大世界的奇妙海域。(审核:陆喜培 编辑:谭霁怡)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