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学院第二十九期“言文行远”主题学术论坛顺利举办

日期:2022年04月29日 来源:学院 作者:范馨月

4月28日晚,学院第二十九期“70周年校庆——言文行远主题学术论坛”以线上形式顺利开展,讲座以“寻找母亲的仪式——歌剧《白毛女》的审美人类学解读”为主题,由教育部长江学者、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王杰主讲,学院范秀娟教授主持,学院部分及其他观众百余人聆听了讲座

F9DCC

王杰教授讲话

E145D

范秀娟教授讲话

讲座伊始,王杰教授向同学们阐述了对中国审美现代性问题研究的方法论思考。他介绍了一些相关研究:以情感民族志方法研究《黄河大合唱》和电影《芳华》、以精神分析和符号学方法研究小说《白鹿原》,之后切入今晚讲座的主题:以审美人类学的“仪式”理论分析歌剧《白毛女》。王杰教授谈到中国很多文艺作品都触及了一个现象:主人公失去了母亲,《白毛女》中的主人公喜儿就是失去母亲的人。他认为《白毛女》中喜儿的父亲为女儿扎红头绳的情节是一个富有深意的情节,这是一种寻找母亲的仪式;喜儿受迫害变成白毛仙姑后,自然、乡情给复仇的喜儿提供了母亲式的慰藉;喜儿“从人到鬼”和“从鬼到人”的两次身份颠倒性转变,既是一种仪式,也是一种“民族寓言”。王老师还把《白毛女》与《白蛇传》《刘三姐》做比较研究,认为《白毛女》是中国版的“现代悲剧”,《白蛇传》《刘三姐》则是前现代的。王杰教授表示,自改革开放以来,《白毛女》的审美价值一直是一个充满争论的论域,是不是经典至今还没有在学术界达成共识,这本身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学术问题。王杰教授认为重新研究延安时期以来的红色经典作品及其传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互动环节,王杰教授和同学们讨论了“乡愁乌托邦”的概念,并鼓励更多青年学者加入红色经典的研究。最后,范秀娟教授对讲座进行总结,感谢王杰教授带来最新的研究成果,讲座信息量丰富,使人深受启发。(审核:卢柳媚 编辑:谭霁怡)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