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学院“言文行远”学术讲座第60

梁冬丽教授主讲《山海经》:生命起源·生物利害·生命力

日期:2023年06月02日 来源:学院 作者:游博晖 吕忠山 摄影:游博晖


529日上午,学院第六十期“言文行远”主题学术讲座在文综楼1106教室顺利举办。此次讲座的主题为“《山海经》:生命起源·生物利害·生命力”,由广西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梁冬丽教授主讲,新普京集团娱乐网官方网站李惠玲教授主持,古代文学教研室张啸副研究员、学院部分硕士研究生及本科生到场聆听。

undefined

讲座现场

梁冬丽教授从“《山海经》是一部什么样的书”为切入点,带领现场同学们领略“《山海经》书写的生命起源“《山海经》书写的生物利、害”和“《山海经》书写的生命力。梁教授以文献和现实案例为基础,她认为《山海经》是一部以太阳为中心建构天地人神关系、以“出”“入”“流”“注”构建山川河海的接引关系、以“人”为中心建构物我的价值关系、以“接龙”游戏般书写部族众神谱系的书。

首先,梁冬丽通过梳理《山海经》文本,如《大荒经》《海内经》《中山经》等,指出《山海经》对生命起源的探索,处于“三界”融混的状态,神可以生人,人可以化神,人可以生育自然之物。

随后,梁冬丽教授解析《山海经》中出现大量的有利和有害的动植物,并不是为解决医药问题而专门系统记载,而是为了保存生命实力而做的“功课”,同时,也体现先民对生命、身体、健康的关怀引发的不自觉思考。此外,这种对生态环境的审视、评估后得出的判断:利还是害,体现当时已经触及浅层的科学层面。

最后,梁冬丽教授以《山海经》中对生命异态、重生、不死等超越时空的想象为依据,强调了《山海经》作为一部地理志,以丰富的想象力,书写山海、神怪,成为具有原典性、生发性的经典,是中国文学之母。并指出其所具有的科学意识与人文精神,展现的独特人生感受与人生哲理,以及化解悲剧的自觉与担当,能引起现代人的共鸣。

undefined

梁冬丽教授发言

在交流互动环节,针对同学们关心的“《山海经》能否作为较为可靠的史料来使用”的问题,梁教授作出了细心的解答。

undefined

李惠玲教授总结

讲座尾声,李惠玲教授对梁教授的演讲进行总结。李惠玲教授认为梁教授的演讲对同学们进行文本阅读具有方法论意义,李教授希望同学们在细读文本时要注重阅读与思考的结合,并对文本进行时间与空间书写的多元解读,从而培养良好的文献文本阅读习惯。讲座在师生们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审核:康忠德)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