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学院 “言文行远”学术讲座第63期过常宝教授主讲《“赋诗言志”的形成及其意义》

日期:2023年06月02日 来源:学院 作者:吕忠山 张晨哲 摄影:吕忠山

6月2日,学院第六十三期“言文行远”主题学术讲座在博文楼一教一梯顺利举办。此次讲座的主题为“‘赋诗言志’的形成及其意义”,由北京师范大学学院教授,河北大学副校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过常宝主讲,新普京集团娱乐网官方网站院长叶君教授主持,卢盛江教授受邀出席,古代文学教研室李惠玲教授、张国安教授、李谟润副教授、石天飞副研究员及学院部分学生参加。

讲座现场

过常宝教授以“什么是‘诗言志’”为切入点,讨论“赋诗言志”的发展逻辑、形态特征、文化功能以及相关的文化现象。首先,过教授通过分析先秦典籍《尚书》《国语》《左传》等,揭示了“诗言志”是早期仪式背景下的一个用诗概念,不是一个创作论观点;“志”并非完全来自“诗”,而是来自仪式本身,体现了仪式的特定目的,追求的是“神人以和”的最高境界。以此为基础,过常宝教授向同学们介绍西周的飨礼和燕礼。大飨礼是周王为“讲大事、昭大德”而作, 就是在重大活动中用于犒劳诸侯、亲戚及大臣等,是周天子专用的重要政治性礼仪活动;燕礼与飨礼功能相近,但层次低于飨礼,主要用于诸侯及卿大夫、士。

随后,过常宝教授解析春秋政治形态的变化促进飨燕礼及其用乐用诗形式的变化,从而“诗言志”演变成了“赋诗言志”。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是飨礼以乐奏为主,燕礼则以歌诗为主。针对“赋诗”现象,过教授推测到春秋时期,燕礼基本已经略去了仪式性很强的“正歌”部分,只保留了“无算乐”阶段。此外,“赋诗言志”因仪式传统而具有神秘话语的特点。为克服其中的隐晦性, 过教授指出当时出现了“断章取义”、“歌诗必类”、阐释的方式,其在削弱了“赋诗言志”仪式性的同时, 也确立了“引诗言志”这种依据经典、突破经典的传统文化发展路径。

过常宝教授发言

卢盛江教授发言

讲座尾声,卢盛江教授对过常宝教授的演讲进行总结。卢盛江教授认为过教授的演讲旁征博引、如数家珍,从多本典籍、多个历史故事带领现场师生回到古老的先秦时期,揭示“赋诗言志”的来龙去脉。最后,卢教授还建议同学们要重视礼乐与宗教在先秦诗歌中的深刻影响。讲座在师生们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审核:康忠德 编辑:杜海洋)



Baidu
sogou